来源:中农集团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9日点击:359
秋收时节,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五星村的田野上,一望无际的玉米金黄丰盈、饱满挺拔。田埂上人头攒动、讨论热烈,中国农资·(林西)为农服务中心组织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观摩会正在火热进行。来自周边乡镇的种植大户、农技人员和村民代表围在示范田旁,查看玉米长势,交流种植心得,脸上都写满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对新技术的渴望。
从“试试看”到“全村推广”的底气
“谁能想到,去年我对密植玉米还犯嘀咕,今年却带着村民把密植玉米面积从去年的1000亩增加到5000亩。”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刘明站在示范田边,指着沉甸甸的玉米棒,难掩激动之情。他脚下的这片2000亩示范田,采用了林西服务中心推广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即便今年遭遇不利气候,预估仍能实现湿粮1200公斤的平均亩产。
观摩会上,刘明给大家算了笔账:“用上密植技术,玉米亩均增产15%-20%,节水节肥25%-30%。今年我不仅自己种了5000亩,还带动周边乡亲跟着用中农化肥、学密植技术。”他说,明年计划把全村7000多亩玉米全部纳入密植高产示范项目,让大家都能多赚钱!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中农控股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深厚积淀。中农控股农业服务事业部辛月说,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明确且具挑战性的目标:实现玉米产量“吨粮田”,平均增产15%-20%,水肥利用率提高25%以上,亩均增收150-200元。
为了实现目标,中农控股创新打造“1-6-10”技术模型,成为玉米高产的“密码”。“1”是以“合理增密”为核心,通过增加亩穗数构建抗倒伏、防早衰的玉米群体;“6”是六大精准调控措施贯穿种植全程,从土地精耕、种子包衣、导航精播,到水肥一体、化控防病、机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10”是十个技术要点覆盖选种、整地、施肥等全环节,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标准化种植体系。
高频服务背后的“田间守护者”
不同地块土壤肥力不同、种植环境存在差异,如何让“1-6-10”技术模型落地见效?中农控股农业服务事业部采取了配方定制与动态调整的策略。先通过测土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再精准制定肥料配方,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既为作物补充速效养分,又着力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推进中,林西服务中心为种植户提供了全方位、高频次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围绕玉米播种、拔节、灌浆等关键生长节点,团队定期开展巡田。测土配肥时详细讲解土壤情况,植保环节及时提供防治方案,水肥管理期定制精准供给计划;遇到恶劣天气,还会通过中国农资 App 推送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做好防灾措施;闲暇时,技术员还会组织培训,手把手教大家掌握科学种植方法。
“他们不光提供优质农资,技术服务更是没话说。”刘明说,“技术员每周都会来田里,有问题随叫随到。之前地里出现虫情苗头,他们第一时间发现,赶紧指导我们防治,没让虫害影响收成。”
“抱团发展”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
玉米密植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协作的合力。林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主任孙国利说:“我们整合系统资源,与中农控股深度合作,共同建立中国农资·(林西)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优质农资,量身定制适合本地的种植技术,同时整合村民土地,实现耕、种、防、收统一管理,让农户省心又省力。”
“从播种开始,一支由林西服务中心技术员、当地农牧部门和基层乡镇政府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巡田服务队,就每周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孙国利说,“这种联动模式,既解决了农户‘不会种、种不好’的难题,又让大家实实在在增收,认可度特别高。”
在新林镇,这种合作模式已初见成效。新林镇党委副书记宋奎亮指着连片的玉米地说,通过与中农以及种植大户合作,当地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村集体经济得到充实,玉米产量也显著提升。种植密度从每亩4000株提高到6500株,土地利用率也跟着上来了。
“这得益于中农的技术支持,其玉米密植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年我们计划把密植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让更多村民受益。”宋奎亮说。
如今,玉米密植项目凭借科技创新与多方协作,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为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林西方案”。下一步,中农控股将继续深耕玉米密植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加快示范推广步伐,让更多地区的农民朋友,都能在科技的助力下,收获沉甸甸的“幸福粮”。